日前,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15个部门印发《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重点任务披露,将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协同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建设、着重提升建筑全链条绿色低碳水平。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高效有序、紧凑宜居、交通便利的城市格局,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新城新区合理控制职住比例,促进就业岗位和居住空间均衡融合布局。
合理布局地铁轨道交通、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绿色慢行交通设施,主城区道路网密度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
到2025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数达到351.6公里;到2030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数突破500公里。
坚持推动城市更新,建立完善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长效机制,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除违法建筑和经房屋安全鉴定单位按《危险房屋鉴定标准》鉴定为危险房屋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
鼓励新建城区按照《青岛市绿色生态城区(镇)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深化重点片区绿色低碳建设,集中连片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鼓励由低碳向零碳升级,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崂山生态健康城等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支持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2组团等有条件区域探索向零碳试验区转型。到2025年,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不低于5个,零碳试验区不低于1个。建设绿色低碳社区
在城市新建住区中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到2030年,青岛市完整社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
推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等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引导可再生能源进入社区能源消费终端。
既有居住社区配建相关设施,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要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和辖区实际,适度推进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
推行高品质住宅建设,让绿色成为住宅底色,城镇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全面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高品质住宅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推行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设计,合理控制居住区规模、容积率等指标,试行建筑大开间灵活隔断结构技术体系,倡导可分可合的户型设计,减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资源浪费。
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推行整体卫浴和厨房等模块化部品应用技术,实现部品部件可拆改、可循环使用。
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清洁热源、供热管网等建设改造,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到2025年新增地下综合管廊15公里,到2030年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比2020年下降5个百分点。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9%以内。
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提高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新建改造市区排水管网110公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整县(市、区)制雨污合流管网实现“双清零”,全市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出水达到地表水准IV类水标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55%以上。
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景观与海绵功能的统筹融合,各类建设项目同步执行海绵城市标准,合理运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措施,合理构建雨水汇水分区和径流通道,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可渗透面积比例力争达45%。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到2030年城乡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5%。
推进城市绿色照明,提高LED等高效照明灯具的普及率,到2030年功能性照明节能灯具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推进中心城区、老城区绿色网络建设,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
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控制县城建设密度与开发强度,统筹县城、中心镇、特色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广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推进县城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