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关键词:智慧工地发展历程 智慧工地竞争格局 智慧工地产业链 智慧工地企业份额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基础上的一种支持对人和物全面感知、施工技术全面智能、工作互通互联、信息协同共享、决策科学分析、风险智慧预控的新型信息化手段。它聚焦工程施工现场,围绕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综合运用 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技术,与一线生产过程相融合,对施工生产、商务、技术等管理过程加以改造,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智慧工地行业产品类型众多,按照功能与产品形态来看,主要细分为:计价软件、算量软件、管理类软件、和其他智慧工地软件及系统。管理类软件主要用于工地日常的考勤、施工进度的管理等方面,相比于其他产品,在人脸识别等智能化技术方面应用更为深入。计价软件与算量软件和BIM的系统结合更为紧密,已经开始呈现出模块的化的发展路径,软件的集成度与易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建筑行业信息化产品以标准化软件或嵌入式产品为主要形态,种类繁多、专业性强、使用岗位分散但单品价格相对较低,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主要有商品软件模式、产品+安装实施模式以及定制化平台实施项目。
对于智慧工地行业而言,需要对建筑行业产业链上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工程施工业务全过程、甚至是施工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具备数字化解读的能力。同时,需要对国家住建部、各地建设、监管部门的规则体系具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准确理解。因此,作为智慧工地产品提供商,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行业的客户资源,还在于对行业、项目知识经验的积累。
智慧工地行业上游主要是为智慧工地行业提供原材料以及技术服务支撑的行业,包括系统集成设备及电子元器件以及软件服务等,上游产业为智慧工地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以及管理技术。
智慧工地行业下游主要是房地产以及建筑业,通过智能化服务提升下游房地产、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增强房地产以及建筑业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智慧工地”的核心是“智慧”二字,“智慧”有程度上的差异,有“小智慧”“大智慧”的说法。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来看,可以将“智慧工地”的发展定义为三个阶段,即“感知阶段、替代阶段、智慧阶段”。
“智慧工地”三个阶段,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发展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实现。这需要在“感知阶段”就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在总体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开展技术的应用和研发,特别要注重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应用中不断推动施工现场的自动建造、智能化建造以及新型管理模式下的智慧协同,实现建造方式的彻底转变。
第一是“互联网+”下的劳务管理。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在下降,如何提高个人工作效率是劳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施工现场视频拍照,方便了解工人是如何操作。
第二是器械管理,使得特种作业人员有了机制保障,机械利用率提高70%以上。促进智能加工机械的引进,代替人工,使得效率得到20倍的提升。
第三是材料管理。材料管理的核心是材料的基准信息,其次是询价,再次是进出料的数量控制。指导价的基础来源于大数据产生的平均价格,这是互联网对材料采购最大的帮助。
第四是方案与工法管理。随着项目越来越复杂,施工方案也越来越复杂,同时各个方案要更可视、更及时,不管是吊装方案,还是机械安装方案,智慧工地可以很好地实现。
广联达作为数字建筑与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智慧工地聚焦施工现场岗位一线,通过BIM+“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和综合应用搭建了智能化生产经营管控平台,让建筑产业提升到工业级精细化水平。广联达依靠其技术优势,目前在智慧工地行业国内企业中市场占比排名第一。
本文内容摘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智慧工地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政府监管部门及建筑企业对工地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都有迫切的需求,要求通过工地监管平台的建设,能帮助政府监管部门及建筑企业有效的解决施工现场事故多发,扬尘噪声污染大,重点部位生产操作过程不规范、隐患未及时消除,人员、精力有限,无法全方位检查、监管,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提高工地的安全生产监管和建筑质量监管水平。平台系统可助力政府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帮助建筑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工地的农民工也存在出勤统计、娱乐上网等需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