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临长江、滨洞庭,素称“湘北门户”。现辖汨罗、临湘2个县级市,平江、岳阳、华容、湘阴4个县,岳阳楼、云溪、君山3个行政区以及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陵矶新港区、南湖新区和屈原管理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岳阳综合经济实力位列中部六省大中城市前十位,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长沙,是湖南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也是内地著名的港口城市。省委、省政府确定“要发挥岳阳作为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作用,呼应‘长三角’,着眼‘中三角’,对接长株潭,辐射环湖区,将其发展成为全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省委书记徐守盛强调:岳阳作为全省“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中的首极,要着力打造成为全省开放发展的“大门户”,要着力打造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大引擎”,要着力打造好江湖名城这张“大名片”,着力打造成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的“大基地”,岳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把岳阳打造成湖南新增长极,打造工业强市,促进我市“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特编制《岳阳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⑴发展质量不断向好。2015年,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208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07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16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8%,工业经济总量仅次于长沙,稳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工业实缴税收达到14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6%,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7%。
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4∶54.2∶31.8调整为11∶50.1∶38.9,形成了石化、食品、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为主体的九大产业体系,其中石化、食品产业“十二五”期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华能电厂、岳阳纸业、道道全油脂等龙头骨干企业突出,长岭炼化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5.5亿元,较2010年增长78.4%。全市建成了10个核心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9个。至2015年,入园工业企业达到490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40.6%;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0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其中,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入园企业达到81家,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93亿元。
⑶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引进了中储粮、中粮、水电八局、诚通集团等一批央企落户岳阳,新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21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1个,累计实现专利申请量8800件、授权量61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50件。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6项。
⑷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投资项目5010个,完成工业投资3763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含)工业项目7个,亿元(含)以上工业项目300个。实施利用外资项目46个,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
⑸ 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期间降低了32.8%,超额完成20%的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共计淘汰落后产能再生铜冶炼27万吨,水泥49.4万吨,造纸58.81万吨,印染12820万米,焦炭10万吨,锌冶炼0.36万吨,铁合金0.4万吨,二氧化硫减排885吨,工业用水量减少2亿立方米。
⑴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长岭炼化、巴陵石化等央企独大、石化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各县(市)区工业发展各自为政,部分非关联产业交叉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能集中建设,造成产业难以形成集群,资源难以共享。如电磁机械产业平均分布于经开区、君山区和岳阳县,造纸、建材、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分布于各县(市)区。
⑵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分工仍处于价值链低端,过度依靠要素投入,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二是科技创新偏弱。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平台不优、创新人才不精、创新工具使用率偏低。
⑶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消费、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滞后,相关第三产业没有与之配套,导致留不住人才,招不来好商;二是工业用地受限制。基本农田、湿地、经济林范围较广,导致工业用地受到限制;三是经营环境受困。项目审批程序复杂,服务质量不优,工作效率不高,仍然存在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
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国家主导实施的“一带一路”、“一带一部”、《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走出去”、“互联网+”、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战略,拓展了岳阳工业的发展空间,为岳阳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途径。2013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