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刷脸”进出工地。只见工人走到智慧工地实名制通道前,面向闸机设备上的摄像头,“咔”的一声,认证成功,顺利进入工地。“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请佩戴后再进入工地。”个别未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的工人,在语音提示下,正确佩戴头盔后,顺利进入工地。
“人脸识别,好处多多。”该工地项目经理黄俊向记者介绍,工人“刷脸”进入施工工地现场,方便详细记录每位工人上班时间,防止因传统纸质考勤产生职工与施工企业发生争执的现象,详细的考勤也杜绝了扯皮欠薪现象的发生。同时,人脸识别杜绝了替代打卡、冒名顶替等行为,解决了项目经理、总监等关键管理岗位人员不到岗的行为以及建筑行业内比较常见的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
在高耸的塔吊前,黄俊告诉记者,塔机和吊钩上均安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通过摄像头,驾驶舱内塔吊司机可通过显示屏观看同步画面,清楚地掌握吊物状态,实现安全准确吊装,有效消除塔吊司机的视野盲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塔吊的大臂回转角、幅度、高度、力矩等数据,当传感器监测达到预警值时,智能系统将作出及时预警,提醒塔吊司机规范作业、附近风速等。“高层施工受风力影响较大,当传感器监测到风力达到一定级别时,智能系统将及时作出预警,提醒塔吊司机规范作业。”
宣城丹桂园小区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随机打开项目指挥部的一台电脑,智慧工地平台上实时“直播”建设场景。“现场情况一览无余,画面可以调节,放大看细节,缩小看整体。”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视频系统,可以实行远程检查,如果在画面内发现违规作业现象,通过工地广播系统进行适时提醒,避免事故发生,相当于工地长了“眼睛”和“耳朵”。
“智慧工地平台构建起住建局、企业、工程项目部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确保安全监管不留盲区。”易怀印说,目前我市已经对城区103个在建项目实施远程视频监控、152台大型起重机械在线个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地设置扬尘噪声监测设备,8个项目获得省级“智慧工地”试点项目称号;整合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线上管理系统,与银行数据互联共享,按期比对分析建筑工人考勤与工资发放情况。下一步,我市还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GIS、VR、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产业的融合发展,运用更多创新技术成果,在建筑工地跑出智慧建造“加速度”,保障安全施工和项目建设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