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宁阳县一家食品公司里,技检人员对饮料瓶进行外观检测。陈阳摄/光明图片
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一家汽车企业的车间,生产线上一派繁忙。亓亭摄/光明图片
5月11日,全国首个覆盖省级区域的算网基础设施——山东算网平台正式启用;6月12日,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潍柴智能数字化工厂全线台发动机下线……夏日的齐鲁大地,生机勃勃,“新”意盎然,处处涌动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气息。
向“新”提“质”,阔步前行。山东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向“新”而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断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潍坊诸城市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钢帘线智能化工厂生产车间,灵巧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在干净整洁的地面上来去自如,准确地完成半成品转运。
“有了这些机器人的加入,公司实现了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率提高了10%,产品合格率也提高到99.8%以上。”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海涛说,装备换芯、设备上云、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让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如今,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胎圈钢丝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全球每5条轮胎中,就有一条使用我们公司生产的胎圈钢丝”。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山东,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瞄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上向新。2023年,全省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产业大脑”32家,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7%,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多排高层货架整齐排列,一台台巷道堆垛机映入眼帘,一辆辆自动导引车(AGV)在生产车间里来往穿梭,取送物料,车间里各项任务井然有序开展……这是记者在山东章鼓罗茨鼓风机标准化生产智能工厂看到的场景。
山东章鼓基于浪潮海岳工业软件建设智能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智能物流、制造执行、能源管理、安环管理等五大系统,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生产调度全闭环、物流调度智能化、产线互联数控化、质量追溯全程化、数字运营体系化,总库存降低37%以上,生产制造成本降低20%,仓库占地面积降低50.69%,场地单位面积产能提升98%。
行走于齐鲁大地,记者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智改数转网联”让老厂房变成了智能车间,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在宏济堂制药莱芜智能制造项目生产现场,只见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展示出生产的关键细节,制粉、过滤、加工、包装等环节已实现无人化。作为山东省首家数字化的中药园区,该项目年产口服液可达16亿支。传统的中药熬制插上“数字化”翅膀,中药现代化生产全新场景在这里成为现实。
在山东晨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单体最大的照片冲印车间内,每天有200多万张照片冲印后被发往全国。用户下单后,系统会自动接单、审核、调色、裁剪和冲印,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我们采购整合了先进的数码印刷设备、智能化的印后加工以及智能仓储物流体系,打造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柔性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小批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正成为山东各地竞逐的热门赛道。
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眼下,泰安肥城市正积极抢占新赛道,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肥城是全国重要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岩盐开采后形成的高品位盐穴,是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的理想场所。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当地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采用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积极发展盐穴储能产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前不久,国际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成功,标志着全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迈入300兆瓦级单机商业化新时代。
中储国能(山东)电力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侯虎灿说,该电站采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年可发电6亿度,能够保障超过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过去一直闲置的盐穴变废为宝,如今成为“城市充电宝”。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累计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位居全国第1,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