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伊拉克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两河文明,在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就已相遇、相知。
2015年12月,中国和伊拉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中伊关系注入新动力。
2023年5月,伊拉克政府宣布投资170亿美元,打造一条连接土耳其、跨越亚欧大陆的“发展之路”,将法奥新港口与北方公路和铁路网连接起来。法奥新港口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地区的典范,推动中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作为央企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021年7月4日,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第一批建设者就抵达伊拉克“发展之路”计划的“桥头堡”--巴士拉法奥地区,投入法奥新港口的建设。
高温、高湿、强风沙,夏季平均气温接近50摄氏度,中交天航局的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已经在巴士拉法奥深耕细作了3年,伊拉克法奥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正在持续蔓延……
伊拉克新港口码头基槽设计允许超宽0.5米、超深0.3米,基槽断面形式复杂,标准要求高,大大超出国内设计标准。新港口一期包括码头基槽、港池和航道疏浚,设计疏浚工程量达到1.06亿立方米,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天杉”船、“天柏”船和“通旭”轮3艘挖泥船施工。
“用绞吸船这样的庞然大物使开挖精度达到分米级,堪比在海底雕刻塑像!”项目总工滕克强介绍。
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他们更是把此次工程当成充分展现中交天航局专业水平的好机会。
细节决定质量,精品工程来自于每一道工序的严谨与精细。项目管理团队传承百年中交天航“优质与高效”的基因,充分发挥技术骨干团队的优势,首先在理论上计算论证“大国重器”近3米直径的绞刀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同时,项目部专门成立了基槽质量控制QC小组,分工协作,通过与公司技术专家、施工船专业人员的研讨与交流,编制《码头基槽典型施工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试验段的施工,再加以修正、提升,最终确定采用“预留挖宽保质量”的工艺进行施工。
“这是伊拉克项目的第一炮,业主对我们的实力还没有底,我们必须打响、打好,让业主与欧洲监理更好地了解我们。”滕克强感慨道,“在疏浚质量控制方面,我们有优势也有自信,就是要做到最好,绝对不能出现质量问题。”
卫星定位系统是船舶在海底测量的“眼睛”,但施工区域没有相关差分站,卫星信号接收十分困难,这无疑让施工船在海底“两眼摸黑”。
“在伊拉克的首次施工相当于拓荒,我们必须做好从零开始的心理准备。”滕克强介绍,在施工筹备阶段,项目团队建立潮位站,架设RTK信号基站,重新建立定位体系。为保障精准度,滕克强带领技术团队开展船舶模拟施工定位演练,不断校正参数,最终使船舶定位达到施工标准,码头基槽施工正式拉开帷幕。
在施工过程中,测量人员“一天两测”,在测量船上出图,马上反馈给工程主管和施工船长,掌控基槽断面施工质量,适时调整施工参数,保证了施工质量。
“因为当时伊拉克境内疫情暴发,我们安排项目技术骨干长驻船上,整整两个月,不仅仅质量控制得到保障,船岸合作的氛围也非常好。”滕克强说。
“尽管困难重重,贵企仍然取得了超出我们预期的重大进展,感谢你们的努力……”项目业主与欧洲监理在表扬信中对“中交质量”给予充分肯定。
码头基槽项目于2022年2月23日顺利通过验收,工期提前一个月,大大节省了项目成本。
“项目验收后,我们针对基槽施工形成了工法与技术总结,并全面复盘了码头基槽的质量管理经验。”项目经理武琳说,“通过码头基槽的施工,不仅锻炼了队伍,也增强了信心。我们有能力完成好伊拉克后续施工任务,让苛刻的欧洲监理认可,让业主满意!”
伊拉克新港口一期疏浚项目因原定抛泥区临近伊拉克国境线,业主提供的抛泥区方案未获批准,拟于2022年5月的外航道开工时间不得已进行延期,如何规划施工船在航道内外段的施工方案,成了项目管理团队的燃眉之急。
“由于外航道抛泥区发生变化,确定后的新抛泥区将由深水区变更到浅水区,部分区域途经潮间带,需要重新进行的抛泥扩散评估、监测方案编制、周边设施设备调查等工作。”项目副经理晏超说。
项目部办公室内高频电话中的杂音不时响起。晏超一边思考,一边仔细端详着CAD图纸,将鼠标悬停在相关参数上,与旁边的项目总工程师滕克强讨论起来。
“滕总你看,如何安全横跨水下电缆和输油管线、有效控制吹填土对边界外的扩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而且抛泥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