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住建部确定为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紧盯目标任务,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不断探索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施工装备的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具有建筑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力争在试点城市中取得优异成绩,探索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试点成果。
目前南京已打造省级试点项目6个,市级试点项目52个,在南部新城挂牌全国首个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建筑施工机器人上岗,塔吊实现无人驾驶……智能建造,正在赋予传统建筑业新的活力与智慧,为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两年来,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区联动、企业参与的推进机制,为持续推进智能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制订了《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细化了61项任务清单及责任分工;印发了《关于在我市建设工程中鼓励和引导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通知》,提出从2024年8月1日起,鼓励新开工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项目和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的市政工程项目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在《南京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办法》中,明确将BIM规划报建应用范围覆盖全市所有新建项目;在《关于公布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的通知》中首次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纳入高技能人才培训目录。
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全市建立了建委牵头,发改、财政、规资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在源头把控方面,规资部门在219幅经营性用地和30幅科研用地的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提出了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相关要求。在资金投入方面,发改部门在43个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审批时增列了BIM全过程应用专项资金。在BIM应用方面,全省首个BIM智能审查系统上线以来,全市范围内累计完成354个项目的BIM规划报建和审查审批工作,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在智能制造方面,工信部门加大对部品生产基地“智改数转”的扶持力度,已有2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和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全市已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每年新招收本科以上学生500余名。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有6项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6个,试点企业15个,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全市已培育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52个,其中房屋建筑类49个,市政工程类3个;试点企业13家,涵盖了勘察设计、建筑施工、部品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还创新性提出并培育了全国首个项目集聚区,将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约1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确定为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全力打造全区域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
今年7月,市建委牵头成立“南京市智能建造产业协同发展联盟”,该联盟是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各领域相关领军企业自愿加入组成的非法人合作机构,首批成员企业112家。同时还充分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优势,成立了由院士领衔、在宁10所高校38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智能建造专家委员会,全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鉴共进的发展格局。
“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是智能建造的关键词。在全力推进智能建造的过程中,全市建设项目新型工业化技术应用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开工项目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总建筑面积达4829.5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逐年提升,今年已达到56.2%,居全省首位。中国移动长三角(南京)科创中心一期工程在A3楼主体建设时,首次采用柱梁成型钢筋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型钢筋骨架设计、加工、配送、安装成套智能化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工程所用钢筋的精度和施工效率,该技术已在我市多个项目得到推广应用。
“机器人”成为新“工友”。目前我市各试点项目计划或已使用的各类建筑施工机器人平均在3款以上,最多达到10款。部分先进智能装备在全国和省市首次得到应用,其中扬子江智慧中心项目与北京东土科技公司合作,实现国内首台无人驾驶塔机落地应用,该装备现已拓展到全国多地。中国移动长三角(南京)科创中心项目成功应用了全省首台5G远程驾驶智能塔吊;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在全省首次应用了空中造楼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建项目已投用的各类智能化装备共计83台(套)。
项目级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以“综管平台一屏统览、BIM应用一模到底、信息归集一次通用、关联数据一网整合”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