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融入数字化,是建筑企业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作为建筑央企,我们坚持与时代同行,积极响应“数字中国”,融入“数字铁建”“数字十八局”,一直致力于寻求信息化转型的最优解。回顾七年信息化转型之路,“六个一”即:
一是要系统统筹。企业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链接、密不可分。信息化是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线上化,业务模块化不等于管理体系的割裂。信息化前如此,信息化后也如此。
二是管理闭合更有效。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系统性思维,不管是“大而全”和“小而精”的信息化,都要统筹考虑管理一体化。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业财融合、管理闭环。
三是系统规划先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结构、数据标准、使用维护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建立中长期规划,统筹指导阶段性研发应用,以实现更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
一是统筹企业各方(部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兼顾作业层、管理层、场站队等不同管理层级信息化需求,统筹经济核算、安全质量、施工生产、物资管理、党风廉政、风控合规、人资管理、考核兑现等全业务链条,先简再繁、先易后难,按规划有序推进。
二是上下级同步实施。各管理层级间需求必有重合,管理层与作业层结合,研发和应用结合、互促互进,持续升级,赋能效果将更加显著。
三是持续研发迭代。首先,央企的规模效应和持续经营特点突出,加之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坚持和深化,不能因领导人员的更迭而终止。其次,时代飞速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深入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硬件层出不穷,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管完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新需要,解决新问题,构建新模式。
一是要保证数据源的唯一性。数据共享是发挥数据价值的重要环节,数据源唯一是数据共享的关键所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加强数据源管理,确保同一数据源于一个统一的数据源,可随时被其他系统调取,解决“两张皮”和数出多门、各自为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真实性、有效性,提升管理透明度和管理质量。
二是数据质量决定其价值。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假数据就像假情报一样会对决策产生误导。因此要加强数据的治理,制定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模型、规范数据采集和清洗加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一致性和及时性,从源头保证数据质量。
三是数据链接起来会增值。大数据既可做长链条,也可做精业务。对内,以信息化手段明晰责权利关系,落实分配制度改革,从经营风控、上场策划到过程控制,再到业务核算和考核兑现,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管理闭环。对外,通过与供应商、分包商数据共享,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高效配置资源,厚植低成本优势。
一是业务要标准化。信息化系统是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根据行业标准、内部管理要求同步梳理、规范业务,建立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使业务和信息化能够更有效互动。
二是数据要标准化。标准化的数据有利于共享应用,更可增值。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完整的数据规范、管控流程和获取工具,形成标准化的数据。
三是系统要标准化。标准化的系统有利于优化升级和拓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总体框架下,形成标准的编码、协议、接口,使其具备与外部引用对接集成能力。
一是提高管理能力。管理重在过程控制,通过信息化系统内置“大风控”“大监督”体系比“人”的管控更加精准有效,可快速实现风险的研判预警和前置管控。
二是提高作业水平。通过信息化可积累专业化数据,实现“专业化+”,助推场站队独立核算,促进精细化管理,如:BIM 等技术的深度应用能有效管控安全风险,显著提高履约能力、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三是转变经营模式。信息化后大数据会释放新的动能,创造新的商机,构建精细规范的管理关系,助推施工企业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管理效益型高质量发展。
一把手是指各层级主管,从技术主管到项目经理再到公司领导,要自上而下带头参与研发应用,引领培育信息化文化。
一是为我所用。信息化系统是管理工具,效果在应用中体现,只要不用于管理,就是“包袱”。要通过应用信息化规范业务、分解指标、压实责任、考核兑现。常规的讲话和提要求往往在落实中层层递减、层层打折,但是信息化管理可直通一线,助推工作落实。
二是践行理念。企业管理的最高层级是理念,信息化建设中要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融入系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