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万余平方米的工厂内,矗立着一座14层楼高的强制式拌和站,每天都有将近五百辆卡车在智慧拌合工厂里进出;打开智慧指挥中心的大门,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大屏映入眼帘,巨幅屏幕上有一条“数字孪生智慧运河”,能直观地看到每个标段的施工情况;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远处,有一个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建成的智慧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工人们戴上VR设备,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7月23日至7月25日,大学生新闻训练营走进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和企石枢纽,见证了新质生产力在平陆运河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了项目工程的生产效率和组织水平,推动了平陆运河的高质量建设。
来到企石枢纽,映入眼帘的是由高大的搅拌楼、制冷楼、料仓等组成的混凝土拌合工厂,井然有序的加工流程、数字化智能系统的监测和调配都让我们印象深刻。打造“优质工程”是平陆运河建设中的一大重点,这就对修建船闸主体所需的主要材料混凝土的生产和后续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应用先进生产设备,可以为平陆运河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访过程中,平陆运河企石枢纽工程技术部部长白露露谈到,平陆运河的规模和施工强度都很大,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是高出行业标准的。比如在国家对于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中,现浇混凝土输水廊道平整度的允许偏差是10mm,而在这项工程的实际操作中,他们需要朝着将误差控制在3mm以内的方向努力。因为这项工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混凝土的浇筑,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也就成为回应平陆运河高标准严要求的直观做法。
企石枢纽有着全亚洲最大的混凝土搅拌站,最大日生产量可达1.2万方,相当于盖四至五层楼所需的用量。由于广西地区天气炎热,工程人员需要保证混凝土浇筑之后不会开裂,保证混凝土入仓温度不超过22℃,因此控温技术成为整个混凝土拌合系统的一大亮点。在前期的骨料搅拌方面,制冷楼包含了水冷、骨料风冷、制冰机及冰库,在骨料搅拌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降温,再实现出料口的温度低于16℃的要求。由于工程所需混凝土的体量极大,所以引入了智能指挥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及对于运输车辆有序的调度,节省人员、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准确度。在混凝土浇筑完工后,也设置了独特的自动喷淋养护系统,通过对特定位点的温度监测可以实现自动对混凝土的喷水降温,配合人工巡检,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更多一层的保障。
中交一航局平陆运河企石枢纽智慧安全警示教育基地里,头戴VR设备的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呼。他们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体验高空坠落事故,广西师范大学的张少梅在体验之后表示“太真实了,竟然让我活着体验了一次高空坠亡,这种感觉现在还让我心惊肉跳。”
通过建立VR事故体验区,工人沉浸式地体验到了作业现场因不规范生产带来的事故风险,提高了安全意识。中交一航局平陆运河企石枢纽5标的安全部长张俊勇介绍,他们会把劳务工人集中一起,让他们一一用VR设备体验安全事故,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等。“通过VR技术,让工人们真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安全事故,他们会感到害怕,这时候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的安全教育更能入脑入心。”张俊勇认为,“一百次的填鸭式宣讲教育都不如让他直观的感受一次安全事故,毕竟VR体验还可以重来,但人生只有一次。”
他进一步强调,八年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让他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安全意识不是靠简单的灌输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借助高科技的力量,让工人们亲身体验到安全的重要性。为此,他大胆引入了VR技术,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事故体验区。他认为,想要真正的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需要用高科技赋能提升安全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安全教学中引入新鲜、新式和新兴的力量。
通过采用这种创新的安全教育方法,企石枢纽开工两年以来,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
“聚焦项目精益管理、施工装备升级、工艺工法创新、数字技术赋能”是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在建造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方向。
在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数字化管理中心,记者看到墙面上的一张张数字大屏,实时滚动的数据条赫然在目。通过这些大屏我们可以看到从生产运输环节到现场施工动态的实时监控。其中,在最中心的大屏上展示了马道枢纽施工阶段全域数字孪生沙盘,通过BIM+GIS、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船闸、混凝土搅拌站、钢筋加工厂等为主体场景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实时映射,便于参观者了解马道枢纽项目,同时通过系统集成监控、监测等多源时变异构数据,为项目管理者在做综合决策分析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据中交二航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数字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施淇耀介。